姜建清:全球金融进入“迷茫期”

Caifu Magazine | by 《财富世界》
CN
导读: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认为,未来最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必然是应时应需而变,除旧布新、革新鼎故。持续变革是保持活力的关键。未来的金融家,或是懂科技的金融专家,或是懂金融的科技专家。

20170809 Financial

2017年7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2017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围绕“金融与人生”、“金融与变革”、“金融与风险”三个方面,发表了主旨演讲。

当前世界金融业正面临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科技周期的叠加影响。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战略“迷茫期”。

今天,中国金融业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业务更复杂,机遇和挑战更多。但选择金融专业的不确定性是比过去更大了,不仅仅指中国金融从业人员已经近570万人,高校金融专业已有“产能过剩”迹象。我指的是,经历了过去几十年兴盛繁荣的中国金融业,也进入了深度调整阶段,面临着同业和跨界的机构挑战,“去中介化”的功能挑战。虽然金融业中介功能依然需要,是不会消失的,但承担支付、融资、风控和数据处理功能的中介机构、岗位是可能被替代的。未来的金融可能不是一个场所,但它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服务。

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金融信息的传输、接收、分析、处理技术的革命,它的演进创新已经改变了金融模式、业务和产品。它将进一步打破金融交易和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带来客户需求偏好的改变,服务的便利性和覆盖面改变,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大幅提升;带来了商业模式、理念和金融文化上的一系列变化。

未来金融领域的变化,或许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快。在融资领域,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会提升资产转化过程中风险的把控能力,信贷决策也是博弈过程,会超越依靠实践和失误积累经验的传统做法。通过学习积累胜败经验,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机制来判断、决策信贷。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将实现质的提升;区块链技术会在支付等多领域发挥作用,提升安全性;VR技术会在信贷现场调查等领域崭露头角,非结构化的图像数据为远程决策者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智能投顾会改善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远程移动互联技术会导致传统银行营业服务模式的颠覆。

未来最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必然是应时应需而变,除旧布新、革新鼎故。持续变革是保持活力的关键。未来的金融家,或是懂科技的金融专家,或是懂金融的科技专家。

在金融业,唯一不变是风险控制。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关系无处不在,信用规模日趋扩张,信用结构日益复杂。随着金融市场广度、深度不断增大,产品体系愈益复杂,金融的开放度愈益扩大,金融风险愈益增加。风险管理是金融的核心要义,金融业则通过风险的识别、监测、处置和管理从而创造效益,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

金融是繁荣的推手,但危机也与金融有关。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也遭遇过多起较大的金融风险。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本身具脆弱性。尽管金融风险与市场环境瞬间剧变相关,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但自身的过度扩张,盲目创新,忽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忽略基础性风险的防范才是导致风险的罪魁祸首。金融业是一个讲求平衡的行业,金融的资产负债表就是T型表。要求金融业管理者必须平衡好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长期与短期的关系,规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切忌过分追求短期功利。金融家负有不可推却的对存款人的信托重任,尤其要审慎。

虽然从事金融职业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金融家或银行家。但金融业的特殊性、内部架构的复杂性、风险的滞后性,金融家需要经过风险的检验和历史的审视。金融业“剩”者为王,金融家稳健甚至保守是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我曾多次讲过,金融家俱乐部不欣赏百米短跑选手,尊重的是马拉松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