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华尔街的角色

Caifu Magazine | by Caifu Global
CN

shutterstock_124923557a纽约的华尔街和伦敦的金融城被认为是老哥们俱乐部关系网最后的阵地。

在私人俱乐部铺有木护墙板的房间里,身着布鲁克兄弟定制西装,用玻璃杯品着苏格兰威士忌的男人们——这种形象当然已经有些过时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金融业已经成为多样性的典范。

 

所谓竹子天花板,有时指在北美及英国金融行业供职的亚裔人士,尽管他们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成绩优异,并且高等教育学历高出亚洲人平均水平,但据大学毕业后就业的许多亚裔反映说,他们一般都卡在分析师的职位上,很难升迁。但是由于按照岗位划分的金融行业就业信息不足,这一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闻而已。

 

UBC大学索德商学院的李凯教授曾发表了一篇关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多样性的论文,这一论文主要从女性视角来阐述问题。但作为一位亚裔女性,她对金融业就业人口统计数据有着更开阔的视野。

 

在金融行业中女性人数如何呢?“不怎么样,”她笑着说。李凯说,尽管商学院学生中多半是女生,但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投身金融业。

 

“女性更多的是去创业,或者选择从事公共行政方面的工作。”而李教授认为这样做并不明智。

 

“女性行事更为谨慎,更加遵规守纪。看看那些轰动一时的金融丑闻,很少有女性牵涉其中。”

 

她补充说,女性更不容易染上酗酒和吸毒等自我毁灭的行为,而许多试图缓解工作压力的男性金融从业者饱受这些恶习的折磨。李凯特别指出,越来越多的公司寻求成为优秀企业公民,而据她说“女性往往更加无私。”

 

但是压力大、节奏快的金融界往往对女性并不友善。

 

“在香港,亚裔男性当然是有地位的,但那里的金融业职位对女性却很冷酷,而且并不利于女性参与其中。”

 

但她解释中国大陆的确为女性提供了进入金融行业更平等的机会。

 

“由于政府的政策,大陆奉行男女平等的年头更长,而这更便于女性在金融业中的事业发展。由于中国大陆男女平等,女性从业者在职业晋升之路上不会遇到人为障碍。”

 

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女性占据金融行业约50%的岗位(分析师、会计、管理岗位);而在英国,这个比例刚刚超过40%。亚裔(不作性别划分)在金融业中的比例低于其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这两个比例分别是8.5%和12.2%。

 

李凯说,尽管卑诗大学中女性占在校人数比例超过65%,但商科专业中男性更占优势,比例约为40/50(包括MBA课程与其他研究生学位)。

 

同样,金融业的需求阻碍了女性进入这一行业。

 

“在北美,男性与女性的竞争日益激烈。研究表明,在并购与整体交易量中,参与者更多是男性。他们总是想要掌控一切。”

 

她认为这一情况可能与公司及股东的利益相冲突,因为女性天性谨慎,不太愿意冒险。

 

此外还有生活方式选择的因素。“女性不是那么看重金钱奖励。严格要求的生活方式更适合男性。一些女性甚至对我说,她们在接受华尔街的工作时会犹豫不决,因为华尔街的文化是如此咄咄逼人,对她们而言可算不上是理想的工作文化。”李凯说。

 

但她说这种文化也在改变。

 

“摩根大通公司已经禁止了周末加班,并且在积极地鼓励性别多样性。”

 

摩根大通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高调宣称,他们不仅是将在普通员工范围内,而且将在高管层中吸收更多女性,努力达到国际化的30%标准。

 

在华尔街实现李凯和其他学术和金融行业女性所期望的男女比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投行并不保存基层员工的统计资料,特别是像分析师一类的职位,大多数第一年入行的新员工在从事这类工作。但非官方的统计数据估计其中约65%是白人男性(亚裔占29%,不作性别划分)。

 

大多数华尔街公司从常青藤盟校招聘新人(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和普林斯顿最受青睐),而这些名校尽管多年来宣称多样性,但依然体现着上文中“老哥们”这种关系网。

 

不止一位评论者已经指出中国的大学依靠严格标准化的入学考试,能够使高校招生官员免受考生财大气粗家长的影响,这些家长会主张让他们的子女“继承特权”。

 

有些评论者甚至宣称存在对亚裔考生的录取歧视,认为亚裔考生比白人考生在学业上更为出众,但输给了有门路的考生,而这些人之后入职华尔街公司,向着成为高管的职业方向发展。

 

李凯从自己的经验来看,确认在华尔街白人和男性有绝对优势。

 

虽然德意志银行和瑞士信贷集团等跨国企业号称在自己在员工招聘的种族与性别多样化方面做的不错,但他们同样没有基层员工的统计数据。

 

李凯称,要想扭转性别不平等的局面,需要对有志于投身金融业的女性在更大程度上实行导师制,“对年轻女性而言,欠缺女性榜样。”李凯说。“我任教授已经15年了,在金融领域共事的女性同事寥寥无几。”

 

她特别指出,由女教师教授的课程,女学生的到堂率高于平均水平。她觉得女教授比例这么低,令读商学院的女性心生怯意。不幸的是,这种怯意将伴随她们的整个职业生涯。

 

不过,尽管变化速度极慢,她确实看到了这一行业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感觉到了男女比例失调的金融行业微现曙光,毕竟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