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会打贸易战吗?
8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授权贸易代表依据301条款对中国是否侵犯了美国的知识产权展开调查,此次知识产权调查最可能涉及的领域是包含微型芯片、电动汽车在内的电子、机械、运输设备等高科技产业。
展开调查和真正采取针对中国贸易的措施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不过301条款的制裁措施被启用的可能性仍然让市场担忧。
今年4月的中美“百日计划”中,美方的诉求是“增加对华出口,减少对华贸易逆差”。其背后是特朗普对“提振美国就业”的愿望。在此次备忘录提出对知识产权问题的调查时,特朗普再次提到:“这些法律、政策、规定和行动可能会阻碍美国的出口,并且剥夺了美国公民对于自身创新的公平回报,将美国的工作转移给了中国工人,造成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而特朗普也曾表示,美国因知识产权被盗而损失数百万就业岗位和数十亿美元。特朗普的核心诉求一直是稳定的。
至于301条款,70-90年代,美国曾多次对日本启用并对日本进行制裁。虽然自1995年起“301条款”调查就没有再导致制裁,但它仍然能够作为一种美国向他国施压,促使对方做出妥协的工具。301条款在针对中国的应用上也并非史无前例:2010年10月,美国依据“301条款”对中国政府所制定的新能源政策和措施展开调查。最终中国与美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项下进行磋商,并修改了《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涉嫌禁止性补贴的内容。
贸易的本质是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从而提高效率、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世界上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在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上占有较大比较优势,而中国是世界上的中低端产品的最大生产国。本来应该是美国向中国大量出售高科技产品而中国向美国输出中低端产品,但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中国向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远远大于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国已成为美国高科技产品的最大供给商,而美国向中国出口大量农产品。
2007年,美国商务部发布了《对华出口管制清单》,航空发动机、先进导航系统、激光器、水下摄像机及推进器等20个大类的美国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其政策效果立竿见影——与2007 年相比,2008 年美中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年增长率急速下降了18个百分点。美国政府官员也曾公开表示,与美国其它贸易伙伴相比,中国受到更加严格的审查,出口管制也限制了企业对华的出口意愿。在对华贸易中,近年来美国高科技产品逆差在其总逆差中的占比持续上升。美国对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整体为顺差,而对中国却存在着大规模的逆差。以美中的贸易逆差来考量,近年来超过30%的美中逆差是高科技产品的逆差造成的。
从美国当前的贸易格局来看,特普朗实施破坏性贸易政策的成本很高。美国主导建立的全球贸易体系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破坏全球贸易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也会伤害美国的利益。
美国经济从国际贸易中明显受益。首先,对中国出口有助于美国就业,美国商务部2015年的数据表明,美国约6700万个就业岗位与货物贸易直接或间接有关。2009年之后,货物贸易出口带来的新增就业为89万人,其中18.4万就业受益于对中国的出口;其次,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降低了美国的消费成本,且收入较低的消费者获益更多,限制进口并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第三,美国公司通过从中国进口、在华设立制造基地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全球竞争力。
历史证明,贸易战无法挽回经济,而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1929年后,由于美国进入“大萧条时代”,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斯姆特关税法令》,率先发起了贸易战,随后贸易保护主义的风潮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并愈演愈烈,主要方式为提升关税、竞相贬值、收紧进口配额等,从而造成了全球贸易超过50%的大幅萎缩和美国危机向各国的传导蔓延。
未来美国很难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美国也很难舍弃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中国和美国的贸易互补性依然远远大于竞争性。基于以上分析,特朗普实行强硬、全面贸易保护的迫切性不高,而全球贸易经过多年深化,中美之间已是紧密联结。美国固然是想从中争取更多的利益,但这也就决定了美国开启全面的毁灭性贸易战概率不高,局部、逐步的贸易保护则有大的概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