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走势“新”在何处?

最近在陆家嘴乘出租车,笔者被司机问到目前是新周期还是旧周期。可见时下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之辨有多火热。

20171220 EconomicOutlook 10

邢自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笔者认为,短期来看,随着去杠杆去产能继续发力,GDP增速的周期性高点已过,但是中长期则呈现出更健康、可持续的结构性变化。这些结构性变化曾促使我们作出了经济已走出通缩,杠杆上升速度将得到控制,从而降低金融风险,确保十年后步入高收入国家(人均GDP达1.3万美元)的判断。

当前回头梳理今年以来的经济走势,有三大方面与过去五年显著不同:不一样的全球环境(搭上全球同步复苏快车);不一样的消费主体(三四线城市带动大消费);不一样的投资复苏(民营企业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型的资本开支)。

全球同步复苏是分析本轮中国经济好转时,最易被研究者忽略的重要因素。摩根士丹利全球经济团队同事们,于去年四季度作出了全球进入同步复苏的判断,即七年以来第一次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将齐头并进经济复苏。

如今,欧元区去杠杆已结束,经济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录得超过2%的季调年化增长率,主要驱动力为内需和私人资本支出,美国方面,本轮经济连续扩张的时间已经是“二战”后第三长,经济处在晚周期,但核心产业如房地产并未显著过热,再考虑可能的税改,晚周期过程将被延长。

另一方面,新型市场在经历了长达4-5年的调整后,开始加速增长,且主要驱动力从外需转为内需。总体上,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的步伐更加坚实,后续将进入资本开支上升周期,推动全球GDP增速回升到长期均值以上的水平。

全球同步复苏带动中国出口需求。出口有望从去年的下跌8%回升至今年的上升9%,和明年的上升7%。净出口对经济增速有望恢复正贡献,并提高制造业利用率和盈利水平,减少经济增长对债务驱动的公共投资的依赖。

自去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持续改善,房地产、汽车、高端消费品、旅游娱乐、互联网等大类消费远超预期,主要来自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释放。今年上半年,由笔者牵头的一项研究发现,得益于更宽松的户口政策,改善的基建,日渐紧密的城市群、卫星城一体化发展,三四线城市正在经历“更大、更富、更敢花”的消费升级进程。

首先,三四线城市将变得更大。小城市有着更高的生育率和年轻的人口结构、更灵活的户籍政策,以及相对合理的生活开销水平,将为其人口增长继续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三四线城市收入水平向一二线城市收敛。较低的起点收入水平意味着更高的边际生产率和更快的增长率。美国各州和欧盟各国在过去都经历了收入收敛。中国不同城市之间不仅符合收敛的条件,还同时受益于政府主动寻求区域发展平衡,例如基建网络扩张、公共资源倾斜,以及今年公布的三大区域发展规划,旨在发展城市群和卫星城。笔者预计到2030年,三四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从如今的4500美元上升至近8300美元,从而将与一线城市的收入差距从接近一半降至三分之一。

最后,三四线城市市民将更“敢花钱”。在更合理的房屋价格、较高的储蓄率、户口制度(及相关社保福利)的灵活性背景下,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消费率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除了三四线城市消费,经济增长内在动能恢复,还表现在民间投资好转。从去年底以来本轮民间投资的恢复,从行业层面观察,主要来自于中下游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上游有产能过剩行业则依然低迷;从资金使用方向观察,主要投入了设备购置、技术改造,而非新建/扩建产能。此外,除了设备更新升级之外,研发支出也迅速上升,占GDP比重超过2%,逐步接近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科研发达国家的3%。中国研发成果的行业分布较为平均,其中电子通信、电气化机械、电脑科技、测量技术和制药业分居前列。

这种新型资本开支的上升周期,与以往迥异,不会创造过剩产能,且有利于产业升级。实际上,中国占全球高附加值出口的市场份额,已从十年前的8%翻了一倍,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自主企业;美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稳步下降,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搭上全球同步复苏快车,加上三四线城市消费崛起,以及民营企业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得到加强这三大结构性变化,有望使得中长期经济持续摆脱通缩,杠杆上升速度得到控制,降低金融风险,从而支撑笔者十年后中国步入高收入国家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