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 影视动漫产业的乐土

Caifu Magazine | by Caifu Global
CN
如果走在温哥华街头,突然撞见一位或几位好莱坞大牌明星,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这在温哥华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正如本地著名媒体人丁果先生所言,温哥华就是一个“天然摄影棚”, 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温哥华,成为众多剧组前来拍摄的一方乐土。 2013年8月本地英文报纸《温哥华太阳报》刊登一篇文章,大标题是“想知道好莱坞巨星在温哥华拍片是住哪里么?”该报“狗仔队”经调查发现,明星们最喜欢住在温哥华市中心酒店的顶层公寓,因为那里相对僻静安宁。

《AGE OF ADALINE》这部好莱坞影片是2014年3月在温哥华开始拍摄,里面的男主角是大腕哈里逊•福特(Harrison Ford),女主角也大名鼎鼎,是莉维勒(Blake Lively),她的老公就是在温哥华出生长大的男演员雷诺兹(Ryan Reynolds),当然拍片时前来剧组探班。

2014年8月11日,美国著名喜剧明星罗宾(Robin Williams)在自己的寓所不幸过世,在温哥华引起很大反应,因为罗宾生前曾经多次在温哥华拍戏和参加各种活动。像Jumanji 和 Night at the Museum等重要影片,罗宾都是在温哥华参与拍摄的。温哥华影视界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罗宾的哀悼和追思。

埃尔伍德(Rich Elwood)是温哥华喜剧俱乐部的创始人,他说罗宾多次来温哥华参与他们的节目彩排,总是提出非常中肯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转述他们的上述言论,有条件或采访其中一位,回顾罗宾在温哥华拍片时候的情景,罗宾认为温哥华是一个利于制作影视节目的好地方。

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总部就设在温哥华,许多大片的后期制作都是由该公司完成。而它只是温哥华不少从事电影后期制作的公司之一,说明温市电影产业的雄厚实力。像为电影《阿凡达》、《返老还童》进行后期制作的Digital domain公司等,在温哥华都设有工作室。

政府税惠政策倾斜

素有“北方好莱坞”美誉的温哥华,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就是影视产业,影视产业为温哥华增添不少亮色。温市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影视产业,相继出台许多税务优惠政策,对全国和境外制片商形成有力的吸引力。除了怡人风景之外,官方政策上的种种优惠,也是吸引制片商前来拍摄的重要原因。与洛杉矶好莱坞相比较,可以节省很大的成本,特别是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剧组都要精打细算。温哥华应运而生的优惠政策,就适应了这种客观需要。

为了帮助温哥华市电影电视工业在该市取得长远发展,2006年,当时的温哥华市长苏利文(SamSullivan)宣布成立电影工业工作小组(task force),意味着电影业对温哥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时苏利文任命本地Brightlight Pictures制片公司的行政总监威廉森为该小组主席,小组成员来自不同行业背景,也有社区组织、商业促进会及温哥华警局、温哥华公园局及独立制片商代表等。一个有趣的插曲是,当时有的市民对摄制组进驻社区并不理解,还认为扰民,所以该小组就增添了一个新功能:协调市民与摄制组的关系,一方面约法三章,让外来的摄制组尊重当地风俗;另一方面向市民讲解影视业对本地经济的重要性。

随着电影业的持续蓬勃发展,温哥华遂跃升为北美地区第三大电影电视产业基地,仅次于洛杉矶和纽约,其后期制作能力更是蜚声国际。这一辉煌成果与温哥华市政府不分党派和政见,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影视业的政策连贯性有关。这种共识是对温哥华经济性质的认同,对温哥华未来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苏利文的继任者罗品信依然延续了向电影工业倾斜的做法,甚至有自己的创新。罗品信政府编列年度预算时,通过立法方式延长这项抵税措施的有效期限;检讨电影业抵税方案时,还邀请国内外制片人参与讨论。在上述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机构所扮演的服务与协调角色,各种行业协会组织所发挥的职能,影视产业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本土制作渐扩规模

温哥华不光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本土也有自己的制片力量,而且日渐成熟。曾以故事片《伊娃和火马》获加拿大“朱特拉奖”(Claude Jutra Award)的本地华裔导演关素俐(Julia Kwan),最近拍摄新片《顺其自然》,探讨华埠蜕变,为尊重华埠的历史价值做出呼吁。关素俐在温哥华出生,她的《伊娃和火马》讲述的是温哥华唐人街的故事,被评为海外十大华人电影,排名第五位,第一位是李安的《断背山》。

狮门娱乐公司(Lions Gate Entertainment)1997年创办于温哥华,以后随着业务扩张,陆续兼并了一些小的制片公司,并最终杀入美国本土,在整个北美分庭抗礼。

汇力电影公司(Reunion Pictures Inc.)是本土电影业的一个代表,或者说是一个标杆,该公司若干影片在国际上获奖。该公司由三位资深的温哥华电影人欧康诺尔(Matthew O'Connor)、韦丽莎( Lisa Richardson) 及洛维光(Tom Rowe)创办,成立以来共制作了超过五亿加元的影视项目。

欧康诺尔善长高空拍摄及动作镜头,曾在艾美奖(Emmys)、金球奖(Golden Globes)、庚尼斯奖(Genies)和双子星奖(Gemini Award)等获奖。洛维光曾任加拿大电影基金咨询小组共同主席长达四年,也是加拿大影视制作协会卑诗制片人分部主席,代表作是《恐怖大师》(Masters of Horror)。韦丽莎最善长加拿大本土及国际合拍的项目融资,熟识海外制作要求,曾与世界各地独立制片人合作。

电影节成国际品牌

温哥华电影节(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VIFF)已成为国际各种电影节的一个品牌,目前已能吸引到一些大片前来参展,并举行首映式。创始于1982年的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其目的是鼓励各国通过电影艺术促进相互之间更好的理解,促成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专业人士在温哥华聚会,激励电影业的发展,并推动本地电影工业,不但为本地民众带来丰富的电影文化享受,同时也加强了温哥华作为“北方好莱坞”的地位。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主席弗雷尼(Alan Franey),谈到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培养了许多电影界新人,对发展电影业有重要影响。通过呈现不同国家、地区的优秀电影作品,把世界带进温哥华,也是对温哥华多元文化特色的展现。

温哥华电影节有意设立“龙虎榜”,专门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影片提供评奖机会。目前在温哥华,还逐年有规律地举办中国电影节、台湾电影节和亚洲电影节等,成为本地电影节系列的一大特色,形成自己的太平洋地域风格。

影视人才培育基地

温哥华有自己的电影学校,而且渐成风格,在北美培养影视人才方面已成为一个颇有分量的品牌。紧邻胜利广场的温哥华电影学校,门类齐全,多年来输送了大量影视专才。另外像本地一些高等学府,也都设有影视专业。好莱坞7万多名后期制作人员,有5万至6万是来自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所以该校被称为“好莱坞后期制作黄埔军校”。

该校导演专业讲师ROY HAYTER谈到学导演的学生要熟悉并精通电影每个环节,学院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半工半读和请假旷课,有时会凌晨三点还在剪辑影片,有时晚上也有拍摄任务,有时选题周二讨论通过,周四就是观摩会,要在一天半完成十几分钟短片的拍摄和剪辑。正是这种磨练,造就了本地过硬的电影人才。

该校摄影专业教授RICKY CHOI是香港人,从1989年建校就在这里教授摄影,主讲摄影指导。他强调创造性,认为摄影指导应是导演最好的朋友,应该透彻了解导演创作意图,提供尽可能多的建议,并在分镜头脚本中提出有创造性的方案,分担导演在摄影方面的艺术考量。

合作趋旺优势互补

尤其是在近年以来,温哥华方面与中国在影视业上的合作渐成气候,形式多样,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值得总结的地方。采访本地华裔女制片人,交流这方面的具体细节。由于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决定与温哥华电影学校联合办班,影视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而温哥华电影学校最近已决定登沪,与上海电影学院联合办学,可谓“走出去请进来”。

温哥华市长罗品信与中国电影制片人代表团进行过两次会晤,并与中国广电总局代表签署双边合作协议。在当时举行的“加中电影合作论坛”圆桌会议上,代表团成员牛烟生做了“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和巨大市场潜力”专题介绍。

动漫产业前程似锦

最新一届国际动漫节之所以选择在温哥华举行,这自然与温哥华在世界动漫产业上的卓越地位分不开的。温哥华动漫产业包含4个方面内容:传统动漫;电脑动漫及视觉特技;电脑及视觉(电子)游戏;动漫配音、配乐及声音录制。

随着一系列知名动漫大公司总部迁入,温哥华动漫产业的国际地位与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一些梦工厂的大片制作,都在温哥华完成。典型的如皮克斯电影公司温哥华工作室,就在本地进行了漫画玩具总动员3的全部制作,具有动漫领域世界顶尖水平。

温哥华动漫产业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只为美国公司提供初期艺术作品、设计图样、故事模板、动漫、配音(乐)及声音合成等服务,大部分合同来自美国公司。90年代中期始,由于其制作质量优良、创意独特、交货及时和预算合理等优势,与国外合作制片越来越普遍。90年代后期至今,本地动漫产业开始制作越来越多原创作品,与美欧公司共同拥有作品版权。这是本地动漫产业向前发展至为关键的一步,因为拥有产权意味着掌握主动,分享更多市场利润。随着利润翻番,动漫产业已成为本地支柱产业电影业中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