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销售的学问

Caifu Magazine | by Caifu Global
CN

filmA

想到戛纳电影节,我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电影明星走红毯的场景:相机快门咔嚓作响、闪光灯频繁闪烁。

然而,至今已有70年历史的戛纳电影节早已成为达成电影国际发行交易的地方,这里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电影营销盛会。从默歉德•艾佛瑞电影公司(Merchant Ivory)的艺术电影,到康农电影公司(Cannon)的剥削电影,发行商判断它们中是否有哪部电影会卖座,都是在戛纳做决定。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默歉德•艾佛瑞电影公司和康农电影公司要么已经不复存在(指康农),要么苦苦支撑(指默歉德•艾佛瑞),虽然之前它们都曾拍过为数不少投资小却盈利丰厚的电影。(成立于1962年的)默歉德•艾佛瑞电影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达到巅峰,但2005年制片人伊斯梅尔•莫申特(Ismail Merchant)的去世,使这家公司遭受到最后致命一击。(一些人认为)伊斯梅尔•莫申特是出了名的“大忽悠”,他曾成功售出詹姆斯•伊沃里(James Ivory)创作的高格调影片。

康农(Cannon)电影公司1967年成立于美国,并于1975年由以色列商人梅纳哈姆•戈兰(Menahem Golan)和约拉姆•格罗巴斯(Yoram Globus)接管。该公司从不刻意去培养高格调品味的关注。他们制作的是廉价剥削电影(曾打造出尚格云顿和查克•诺里斯等明星),他们断定迎合普罗大众的趣味绝对不会有错。他们的大多数电影,像默歉德•艾佛瑞电影公司的旨在冲奥的奥斯卡之饵(Oscar bait)电影,都需要进行国际预售来为其下一个项目进行过渡融资。因此,每年五月的那12天里,Merchant和Globus,以及其他数百名制片人及制片公司都会云集戛纳,兜售自己的产品。

它们的最终衰败印证了好莱坞的一句话:“人们只在乎你最近一次的表现。”不管他们成功过多少次,Merchant和Globus都从未停止过兜售,如果停止的话,他们也吃不消。

21世纪在戛纳发生变化的只有名字。

与伊斯梅尔•莫申特(Ismail Merchant)和梅纳哈姆及格罗巴斯相比,现在的制片人在推销自己的最新作品时也往往不那么“多姿多彩”,虽然所推销的电影绝非如此。小制作电影的规则大体相同;在数百个潜在的发行商中为你的现有影片找到市场。而且市场空前巨大,特别是随着通过在线流媒体的替代(且成本更低的)发行方式日益流行。同时,市场也空前多样化,发行商遍及北欧、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及其他争相购买产品的地区。

电影一旦卖出,你的电影就有可能使所有参与者都获利,不管是1亿美元的大片还是70美元的“混剪”恐怖电影,制片人都会借助这方面的成功记录继续运作其下一个项目。他们第二年会重返戛纳再次兜售他们的想法,这次他们瞄准的是手握重金的金主。

金主有时候是银行,有时候是华尔街的证券承销商,有时候是一帮寻找浮华投资(或者一些诱惑)的牙医。

对于电影和电视(许多电影会卖给电视发行商)来说,戛纳是业界人士聚到一起来找钱和赚钱的地方。

今年,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大约1,500家制片公司和3,200位独立制片人将为5,000多部电影洽谈交易(财务或发行方面)。

显然,在当今塞缪戈温式的电影公司当中,绝大多数公司沿袭着康农电影公司的模式,而远非默歉德•艾佛瑞电影公司的模式。的确,有几部小型电影确实吸引了“知名”演员,并借助电影公司票价竞争最高奖项。但在Marche de Filme(这是一个电影市场,有很多复杂的会议室、画廊和小礼堂,专门用于销售电影)销售的电影往往片名都是《僵尸啦啦队》(Zombie Cheerleaders)和《无敌巨鲨》(Mega Shark)之类。这里并没有设置真正的准入门槛,任何人只要有部电影(或只有电影的想法)并且可以花上几千美元在市场上搞个摊位,就可以向大家任意展示自己的电影。

戛纳电影节其实并非因为是电影票房掘金跳板而著名。你可能要追溯到1989年的《性、谎言和录像带》(当年的金棕榈大奖得主)才能找到在国内取得2,500万美元这样不俗票房的低预算电影。

许多高预算“艺术”电影已经在戛纳电影节进行首映,不过,同样这类电影也很少既叫好又叫座,而且即便它们在戛纳电影节上风光无限,也往往无法得到奥斯卡奖的垂青(荣获奥斯卡奖确实能够提振票房)。

没有哪届戛纳电影节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搞关系,进入并停留在低成本电影制作业务的。

经验丰富的制片商表示,尽管这里一线明星云集、超级游艇和专属派对不胜枚举,对于初出茅庐的制片商来说,无论是有现成的影片可售,还是只是有个想法,都能够(并确实可以)在戛纳电影节上达成交易。

这里有赞助商提供的快乐时光及早午餐,为电影制作人和制片人提供接洽的场所。据戛纳的常客说,电影节的第一周是谈生意,而第二周则是看明星。

对于真正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的电影(极少数),即便是一部小型独立电影,可能还在寻求在澳大利亚的发行协议,或者可能是在厄瓜多尔的有线电视放映协议,有时也可能会获得良好口碑,并被焦点电影公司或福克斯探照灯公司等美国公司相中。

这种情况固然极为罕见,不过绝非闻所未闻。即便混迹在戛纳的无名之辈,也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成为戛纳克鲁瓦塞特海滨大道的红人,被代理商和大牌制作商争相追逐。

即使没有参赛电影,只要社交能力够棒,加上一些坚持不懈和些许运气,能找到对路的制片人,就能够搞定一桩交易。

或者,要像已故的伊斯梅尔•莫申特那样做。经常有人说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大厨。他为自己的交易伙伴们准备好了各色美食,能够让他们一直享受其中,简直可以说能够做到让他们唇齿留香。

全球票房数据
(单位:美元):
北美(美国/加拿大)
– 104亿美元
中国 – 48亿美元
日本 – 20亿美元
法国 – 18亿美元
英国 – 17亿美元
印度 – 17亿美元
韩国 – 16亿美元
德国 – 13亿美元
俄罗斯 – 12亿美元
澳大利亚 – 10亿美元

(数据来源:Statista)